延误、高价、服务不佳、态度又差……众多民航企业在给许多乘客留下如此难看的印象之外,还陷入了严峻的业绩困局。
国际航协理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汤彦麟日前表示,航空公司运送每位旅客仅获利5.42美元,约合33元人民币,净利润率仅为2.4%。他坦言,“这个行业有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近年来,不只是中国,全球民航业都陷入了利润不断下跌,甚至亏损面增大的情况。曾经的“高收入”可能现在也只停留在员工收入方面,报表上已经非常难看,以至于汤彦麟都要“疯了”。那么,航企的利润到底去哪儿了呢?
作为航空企业,其业绩受三个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非常深刻,如同“三重天”:第一重,当然就是老天爷了,天气因素直接影响到的这个时间段内飞机的起降时间和频次,也就是航企主业的运营效率和消费者口碑;第二重,就是国际油价,航空燃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密切相关,而且在民航业成本中占很大比例;第三重就是人民币汇率了,航空公司采购飞机、购买航油等会产生有大量外币负债。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折算成人民币的债务减少形成汇兑收入,反之如果贬值则会带来大量的汇兑损失。
这“三重天”里,如果老天爷不待见、油价不停涨、汇率又下跌,就意味着民航业主营业务效率低下、成本高企、收入来源缩窄——从业绩上看,基本就没什么好日子了。
那么,作为服务性行业,民航业是否能提供更多增值性服务来获得收入呢?本菜鸟认为:难。
飞机首先是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核心需求就是安全、快捷、舒适。我国民航业在安全方面十分严格,但最让人郁闷的就是延误。延误浪费大量时间,可以说是严重变相提高了乘客的出行成本,严重损害了乘客的出行舒适程度。
延误过多,应对手段或缺乏、或错位,对于总是不清不楚的“航空管制”解释起来又扭扭捏捏。说白了,只要无法解决延误过多和延误原因的公开化,你就算有再好的附加值服务,乘客也不会满意。更不会将钱花在提供了服务,却又让自己受了一肚子气的航空公司上。
本菜鸟以为,一边的“三重天”的制约,一面又是自身难以放下身段积极改变运营机制和公司治理上的痼疾,内忧外困的航企们,好像一群哑巴在吃着黄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