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坏帐银行”再受关注 或即将爆发违约潮
随着更多的贷款转为不良贷款,华融和其他坏账银行将活跃在又一场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整顿的第一线。这些坏账银行已经在通过出售债券和股份来筹措资金,并在从一些国有银行获取巨额贷款——它们将用这些贷款来从其他国有银行购买不良贷款。即将爆发的违约潮(尤其是在信托领域)将为坏账银行及其投资者提供从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获利的机遇——这些坏账银行在过去十年中已经变得非常擅长处理这类事情。这一动向值得关注。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快速扩张的影子银行部门出现首例违约的可能性,震动了整个金融市场。
当时有传闻称,一款名为“诚至金开1号”(Credit Equals Gold No. 1)的30亿元人民币信托产品濒临违约,投资者突然开始对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了怀疑。
但就在预计违约日的几天前,一位神秘的买家接盘解围,使得投资者可以拿回所有本金和大部分应得利息。
英国《金融时报》获悉,这位迄今仍未公开身份的隐秘救世主实际上就是华融资产管理公司(Huarong Asset Management)——上世纪90年代末为应对银行业体系内的巨额不良贷款而成立的4家“坏账银行”之一。
随着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信贷扩张之一进入第6个年头,中国各银行正在为新一轮坏账潮的到来做准备——部分分析师和经济学家相信,这波坏账潮可能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那波相当。
人们再次寄望于华融这样的公司扮演关键角色。
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的分析师胡旸瑞(Harry Hu)表示:“随着经济放缓,市场预见到不良资产将会进一步增加。我们认为(华融和其他3家坏账银行的)业务规模将会增长。”
紧张迹象已经出现,数十份(乃至或许数百份)发放给高风险借款者的高利率信托贷款遇到了麻烦,中国国有银行业体系连要避免彻底违约都很困难。
迄今媒体报道的信托产品得到纾困的案例大约有60起,但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分析师在上月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在我们看来,每一个报道出来的案例背后,都有许多未得到报道的案例存在”。
“诚至金开1号”提供10%的年回报率,由中国最大的银行、国有的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ICBC)销售给投资者。
尽管严格来说中国工商银行不用对此次违约导致的亏损负责,但它仍承受着来自政府以及通过其分支机构购买产品的投资者的巨大压力。
为了在最后关头纾困该产品,工行向华融发放了30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后者随后以大约95折的价格购买了该笔信托贷款。
这意味着投资者可以拿到几乎全部应得的钱,人们对中国影子银行部门的信心也得以恢复,尽管代价是道德风险将继续存在。
华融计划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PO)向全球投资者出售股份,最有可能于明年上半年在香港上市。知悉纾困细节的人士称,这可能是它如此急于对此次安排保密的原因。
华融对投资者宣称,自己已经从国家的一个部门,转变为一家纯粹基于市场原则运营的商业实体;卷入这样一场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纾困,将会破坏这一说法的说服力。
在此之前,华融原本已让自己的上述说法具备相当可信度。
上周四,华融宣布以24亿美元的价格向8家投资者出售其21%的股份,这些投资者包括高盛(Goldman Sachs)、华平(Warburg Pincus)和马来西亚主权财富基金国库控股(Khazanah)。
华融即将上市,以及它参与了中国影子银行业首例重大违约的纾困,让人们重新关注起中国“坏账银行”的角色。
按照独立分析师的说法,上世纪90年代末,在政府指令放贷由盛转衰之后,中国银行业实际上已经破产,坏账占到银行贷款组合的40%。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创建了华融和其他3家“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China Orient Asset Management)、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China Great Wall Asset Management)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China Cinda Asset Management),其目的是将1.4万亿元人民币的坏账移出各银行的账簿。
中国政府接着向各银行注入总计数千亿元人民币的新资金,并向外国投资者出售股份,最终让它们全都实现在香港上市——尽管中国政府仍拥有这些银行的大多数股权和实际控制权。
在这些银行被纾困前,中国所有银行的管理者通常都会按照地方政府官员的指令发放贷款,基本上不考虑借款者有无偿还能力。
在上市之后,这些银行变得更加商业化,开始对放贷对象严加挑选。
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面临增长崩溃的局面,于是中国政府要求银行不加区别地放贷、以支撑增长。
提振增长率的努力卓有成效,但它也导致了一场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迅速的信贷扩张,其中大量资金流向了偿还能力不确定的借款者。
中国最大的几家银行向香港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的上半年度财务报告全都显示,今年上半年坏账出现飙升。
中国银行(BoE)在今年上半年核销和出售的坏账总额达到94亿元人民币,超过2013年全年的91亿元人民币。
眼下中国各银行的官方不良贷款率处于2011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但依然很低,平均不良贷款率大约为1.08%。
以拥有4.5亿零售客户为荣的中国农业银行(601288,股吧)(ABC),是中国大银行中遭受冲击最为严重的,不过其不良贷款率仍然只有微不足道的1.24%。
银行业高管和分析师们表示,银行使用多种方法来低报坏账的真实水平,包括在风险最大的贷款变成不良贷款之前将其移出资产负债表,并重组为“诚至金开1号”这样的表外信托产品。
中国规模最大的上市银行的股价全都低于账面价值,这间接反映出,投资者认为这些银行账面上的贷款的价值实际上低于其面值。
随着更多的贷款转为不良贷款,华融和其他坏账银行将活跃在又一场中国银行业整顿的第一线。
这些坏账银行已经在通过出售债券和股份来筹措资金,并在从一些国有银行获取巨额贷款——它们将用这些贷款来从其他国有银行购买不良贷款。
即将爆发的违约潮(尤其是在信托领域)将为坏账银行及其投资者提供从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获利的机遇——这些坏账银行在过去十年中已经变得非常擅长处理这类事情。
但这也会让它们再次面临政治指令的干预和政治方面的压力,在对“诚至金开1号”的纾困中就涉及这种情况。
延伸阅读:中国不良贷款数据成谜
中国官方公布的不良贷款率为1.08%,看起来并不具有危险性,但很少有分析人士相信这个数据反映了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真实大小。
几乎可以肯定,中国的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远低于得到官方承认的、1997年达到的峰值25%,但对真实比例的估算依然只能是猜测。
症结是银行可以采取多种办法来掩盖其不良贷款。
最常见的办法是贷款滚转。不想确认不良贷款的银行可以发放新贷款给借款人来偿还到期的旧贷款。
“在大型借款人有偿还困难的情况下,银行不希望通过限制流动性令事情变得更糟,因此它们在寻找方法进行再贷款或贷款展期,”中国的一位资深银行咨询师说。
“准确地说,这应该是不可行的,但是近年来的许多贷款都被认为有政治考量,因此如果检查和监管机构认为借款人具有系统重要性并且最终能脱困,他们通常允许一定的操作空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本金或者利息逾期90天未偿还的贷款,或者逾期利息被滚转入新贷款的贷款,应该被界定为不良贷款。
然而银行可以规避这种要求,在旧贷款和新贷款之间留下几天的空隙。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借款人可以通过高息非正规借贷市场筹集资金偿付到期贷款。几天后,借款人通过银行新发放的贷款偿还向地下钱庄的借款。
非正规贷款的年化利率可以达到40%或者更高,但由于许多这类贷款只持续几天,企业依然可以付得起高利率。
银行还可以将不良贷款划分为“关注类”贷款(存在问题、但还没有成为不良贷款的贷款),来掩盖不良贷款。
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ICBC),有2310亿元人民币(合370亿美元)的贷款被划分为“关注类”贷款,相当于全部贷款的1.98%,是总额为1060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的两倍多。
即使官方数据低估了不良贷款的数额,其变化趋势还是可以说明问题。官方不良贷款率目前处于2011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而银行高管自己也表示,他们预期不良贷款率还会继续攀升。